民生关注
行动改变城市
(相关资料图)
飞叉,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武术器械之一,装有活络环形铁片的钢叉,在身体各处流转,是难度非常高的技术活,农历二月二前夕,来自各地的六支飞叉队在新华区高柱小区上演了一场非常精彩的飞叉表演。
详情戳视频
哗哗作响的飞叉,灵活地在各个艺人身上流转,表演者不能手握飞叉,而是利用肌肉的力量让飞叉在肩、背、胳膊上转圈翻滚,通过精确的力度来调整飞叉的重心和速度,控制它的起落转合。来自正定的新城铺花叉会,高新区的北豆武术队,鹿泉区的城东桥飞叉会等六支队伍在高柱小区广场举行了飞叉技艺交流会,很多观众都是特意赶来观看。
74岁的曾彦生是高柱代表队的队员,练习飞叉已经9年时间,看他的身手可不像一个七旬老人的身板,动作灵活,精气神儿十足,飞叉已经成了曾老晚年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热闹喜庆的飞叉表演在高柱小区每年都会上演,来自石家庄各地的飞叉传承人进行技艺切磋,他们的表演时而如金丝缠腕,时而如怀中抱月,肩、胯、肘运用自如,一招一式游刃有余,很难想象其中大部分队员已经60岁以上。
飞叉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也是高柱村优秀的传统群众文化项目,现在会表演的大多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是在鹿泉区的城东桥飞叉会表演时,两张年轻的面孔吸引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别看这两位年龄小,但是这动作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成的。
12岁的闫俊烁已经练了三年的飞叉了,能和老爷爷们一起交流飞叉技艺,小家伙非常开心。13岁的田翔赫练习飞叉一年了,虽然是名新手,但是他每天都要练两三个小时,现在也可以做基本动作了,这一年的时间,他经常受伤,不是砸到手臂了,就是碰破皮,一些伤疤现在还清晰可见。
2012年,飞叉表演纳入新华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中来,高柱小区特组织各位飞叉传承人切磋技艺,共同交流。
民生关注记者报道
转载请注明来源
繁荣夜经济 活力石家庄